搜索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  五位一体建设 |  党的建设 |  重点工作 |  地委文件 |  干部人事 |  民族团结 |  援藏专栏 |  人民团体工作| 视频中心| 各县动态 |  区内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阿里区情--基本情况
人间的净地 创业的天堂 精神的高地
来源:  更新时间:2017-04-25  作者:地委组织部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阿里地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被人们称为“天上的阿里”、“神奇的阿里”、“云端的阿里”,可谓高而远、奇而特、净而美,一直是广大旅游爱好者最为向往的“生态净地”,一直是以“孔繁森”为代表的有志之士为之奋斗奉献的“创业天堂”,一直是一批批有信念、有纪律、有品行、有作为的党员干部锤炼升华的“精神高地”。

   

    社会环境

  气候条件:阿里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气候特征。全地区分为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区、高原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和高原寒带季风气候区。地区年平均气温0℃,冬季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1℃,夏季极端最高气温21℃,昼夜温差大,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份白天气温为10℃以上,夜间气温在0℃以下,年平均风速在每秒3.2米以上,大风频率高达8级以上,年大风日数在149天左右。年日照时数3545.5小时,为西藏最高,季节变化不明显,仅有冬夏两季之分,冬长夏短,年无霜期仅为120天。

  交通条件:阿里距离拉萨、新疆叶城均在1000公里以上,受自然条件影响,最佳行车时间在六、七、八月份。近年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区党委坚强领导下,阿里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从拉萨到阿里有两条路线,北线(317国道)1321公里,南线(219国道)1520公里,每天有班车往返于拉萨至阿里,历时大约24小时左右,目前,阿里昆莎机场通航拉萨、乌鲁木齐、喀什等地,下一步将增加通航北京、上海等地航线,普兰机场正在建设当中。今后几年将建设拉萨-阿里-新疆铁路。

  交通路线

        

                                                      阿里至拉萨交通图   

  生活条件:由于海拔高,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辖域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人口10.8万人,是以藏族为主的民族聚居区,主要有藏、汉、回、土家等27个民族,地区所在地狮泉河镇是藏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政设施完备,商贸物流发达,截止2016年,地、县、乡基本实现集体供暖、供氧,所有乡镇均实现了水、电、路“三通”。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阿里地区已经成为我国西南开放桥头堡。

  

  狮泉河镇全景

   

  经济条件:阿里属于半农半牧的经济区,农作物主要以青稞为主,畜牧业资源主要以山羊、绵羊、牦牛和马为主。2016年阿里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9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04元。

  人文地理

  藏西秘境、天上阿里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羌塘高原核心地带,东起唐古拉山脉以西的杂美山,与那曲地区相连;南连岗底斯山中段、日喀则地区仲巴县、萨嘎县;北倚昆仑山脉南麓,与新疆喀什地区相邻;西及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西段,与印度、尼泊尔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山川、湖泊、河流密布,藏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南亚文化、中亚文化在这里交流交融,革命遗迹遍布,为阿里展现了丰富的地理人文景观。

  阿里地区烈士陵园:始建于1964年,位于狮泉河镇北面,占地面积2.85万平方米,坐北朝南,由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广场和墓地等组成。陵园中,矗立着13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上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寓意着革命烈士精神万古长青,激励着人们去完成先烈们未竟事业。

  阿里分工委旧址:地处阿里昆莎机场向北2公里处,距狮泉河镇60公里。包括原阿里分工委旧址、阿里骑兵支队旧址等。现有史料和革命文物370余件,各类珍贵图片340余幅。现展出各类文物280余件,图片175幅。阿里分工委旧址现保留有中共西藏工委阿里分工委办公场所、生活场所、阿里骑兵支队驻地等旧居30余处,是西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阿里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阿里分工委旧址纪念馆

    

  阿里地区辖内四大河流:其中三大河流为国际河流。马泉河是雅鲁藏布江源头,源于行似骏马鸣嘶的口中喷流直下而得此美名,对西藏各个时期、各类不同地域文明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等起过巨大的作用。孔雀河是恒河上源支流,位于普兰县境内,汇入尼泊尔那卡那里河,流入印度国境,最终汇入恒河。狮泉河是印度河上源,发源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北面的冰川湖,流入克什米尔地区。象泉河其源头的山谷形似象鼻而得名,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西段兰塔附近的现代冰川,是阿里地区最主要的河流,是印度河最大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还有一条河流叫噶尔河又名噶尔藏布,为森格藏布(狮泉河)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冈仁波齐峰的北侧,自源头沿冈底斯山脉与阿伊拉日居山之间的谷地向西北流,与狮泉河并流后流向印度。

  

  旖旎象泉河

   

  主要节日:阿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2000多年的可考文明,是藏文化的发祥地,雍仲苯教从这里发源。藏族民众每月都有节日,除藏历新年外,主要节日还有“萨噶达瓦节”:藏历四月,为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辰、成道和圆寂日。人们到冈仁波齐和玛旁雍措绕大圈,同时参与更换大纛仪轨。“望果节”:藏历八月,人们穿着节日盛装,身背佛经,围着农田绕圈;同时,带着酥油茶、青稞酒及各种食品到田地里野炊,载歌载舞,并举行赛马、赛牛、射箭、投石、摔跤等活动。噶尔恰钦盛会: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藏历第十一饶迥水猪年),为纪念驱逐拉达克战争中蒙古族军人及藏军取得的重大胜利,赞美大将甘丹才旺的功绩,在噶尔雅萨的平措央泽(吉祥如意之广阔平坦)举行庆祝活动。后形成惯例至1959年。最初,噶尔恰钦盛会为每年藏历七月十二日,活动内容主要是赛马和射击等军事演习。随着参会人数的逐步增多,为方便在盛会期间进行广泛的经商活动和征收赋税,后时间改为藏历八月九日,1959年,开幕日期改为每年藏历八月十日至十五日。

  

  旺果节赛马

    

    特色风光

   

  阿里地区现有古格王国遗址、日土宗遗址、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琼隆银城、皮央东嘎洞窟遗址、神山-冈仁波齐、圣湖-玛旁雍措、鬼湖-拉昂措、那木那尼峰、夏岗江雪山、班公湖、麻米湖、扎仓扎卡盐湖、加木红柳花湿地公园、阿里暗夜公园、扎日南木措、日土岩画、玛嘎尔草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特色风光景点20余处,其中国家AAAA级景区2处,国家AAA级景区6处,国家AA级景区1处,2016年共接待区内外游客55万余人次。

  

    在高耸而苍凉的土林环绕之中,一座残缺的城堡遗址,标志着一个逝去的古代王朝。在荒僻的原野上,默默地诉说着历史,闪耀着艺术之光,给人以悲怆的美感。

  

  冈仁波齐峰是多个宗教中的神山。梵语称为吉罗娑山,相传苯教发源于该山;印度教认为该山为湿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认为该山是其祖师瑞斯哈巴那刹得道之处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常年在此处转山的国内外信徒不断 。

  

     它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西北部。整个班公湖东淡西咸,属自然湖泊生态风光旅游景区。在班公湖东段淡水区,水草丰茂,丰美的水生生物引来了数以万计的水鸟前来繁衍生息。

   

  阿里地区现有寺庙(拉康)75座,分属藏传佛教五大教派——格鲁派、嘎举派、萨迦派、宁玛派、苯教派。其中科迦寺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托林寺始建于公元996年,1996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伦珠曲典寺2009年被公布为第五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托林寺是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札达县所在地托林镇,是著名的佛教古寺,它由古格王子意西沃于11世纪初创建。“托林”意译为飞翔,有上千年的历史。

  

  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位于普兰县科迦村。996年由大译师仁钦桑布创建。历史悠久,在当地享有盛名,每年都有阿里地区札达、噶尔等县及尼泊尔的信徒前来朝拜。 

   

  精神传承

   

  阿里是“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先遣连精神”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老西藏精神”:1950年,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为主力,为解放深受封建农奴制压迫的百万农奴,拉开了进军西藏的帷幕。在进军途中以及之后破山修路、开荒生产、平叛和民主改革、自卫反击战、建设新西藏的岁月里,十八军进藏部队的军人和老一代进藏工作过的人们,展现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老西藏精神”得以在革命斗争的锤炼中产生,并具有了“爱国主义、自力更生、吃苦耐劳、边疆为家”等基本内涵。199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考察西藏期间,在听取各方面的汇报后,提出并强调了要大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2001年3月5日,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时任西藏代表团团长的热地,建议把“特别能团结”丰富到“老西藏精神”中去,这一建议得到了胡锦涛同志的赞同,被中央采纳。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孔繁森精神:孔繁森同志,1944年出生,山东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孙。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1979至1994历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拉萨市副市长、阿里地委书记等职。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1995年,全国开展了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活动,大力弘扬孔繁森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也使鲜为人知的阿里为国人所注目。

   

  “先遣连精神”:1950年5月,为完成解放西藏阿里地区的任务,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以一团一连为基础,组成由汉、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等7个民族、共139人的进藏先遣连,从新疆于田出发,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徒步跋涉千里,横跨昆仑山、冈底斯山,胜利进军藏北高原,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和解放西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挺进和驻守藏北的一年间,全连共有63名官兵光荣牺牲。为表彰先遣连的功绩,西北军区于1951年1月30 日电令授于该连以“进藏先遣英雄连”荣誉称号,并给全连每个官兵分别荣记一等功。以不怕高原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不辱光荣使命、敢于创造奇迹为主要精髓的“先遣连精神”从此就诞生了。

   

  阿里地区烈士陵园

   

  这“三种精神”是阿里各族党员干部群众的重要思想动力,也激励了不少有志青年怀着建设西藏经济、服务西藏人民的美好梦想,带着锤炼人生、奉献国家、建设边疆的人生追求,踏着先遣连、孔繁森的足迹走进了西藏、来到了阿里,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兢兢业业,毫无怨言,每到一地,我们都能感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对我们党和社会主义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都能感受到广大党员干部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都能感受到驻守边疆的人民子弟兵视阿里为故乡、把藏胞当亲人的浓浓鱼水深情和守卫祖国边防、确保一方稳定的赤子情怀,他们为阿里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做到了突出贡献。

  

  阿里地区先遣连英雄纪念碑

   

  十六届、十七届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和当时清华大学毕业生中唯一申请来西藏工作、现任广东省委书记的胡春华同志都曾经在我们西藏工作过,从90年代起阿里走出去的省(部)级领导达8位、地(厅)级领导达30多位,他们今日的辉煌,离不开昔日在西藏、在阿里的艰苦奋斗,更是西藏和阿里这个特殊的地方升华了他们的人生、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他们是“老西藏精神”和孔繁森精神、“先遣连精神”的忠实践行者和终身受益者。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把后备干部派到艰苦地方去锤炼,就应该包括去民族地区特别是情况复杂的地方,如南疆、阿里等地区”。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需要一茬又一茬的党员干部接续努力。目前,阿里正处于发展进步的巅峰期,需要更多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的青年一代到祖国最为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去锻炼、去奉献、去奋斗,把好的传统、好的精神发扬光大,在祖国边疆磨练意志、提高能力、丰富人生、建功立业、实现梦想,在“世界屋脊的屋脊”积极打造精神高地、思想高地、人才高地。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中共阿里地委宣传部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