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区改则县各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建强基层组织这一重点任务,强化政治引领,以建设“五型党支部”、增强“五种意识”为目标,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引导建设创新学习型党支部,增强学习意识。一是开展网络化学习。以远程教育站点为阵地,定期组织村(居)“两委”班子成员开展集中学习。目前,改则县48个行政村(居)已实现了远程教育站点全覆盖,为村(居)干部学习教育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保障。二是开展“请进来”学习。邀请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和县委党校教师,宣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区党委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地委要求,让党员干部知晓政策、启迪思维,了解新情况、形成新举措,不断增强深入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开展“菜单式”学习。有针对性的安排法律法规、致富技能、领导能力等方面内容,让村(居)“两委”班子成员按照自身所需选择性学习,形成学习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村(居)“两委”依法行政水平和决策能力。
引导建设管理民主型党支部,增强政治意识。一是完善村务公开内容。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要求,坚持对各种补贴、农村低保、五保供养、集体资产、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决议内容和实施结果进行公示,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并自觉接受党员、村民监督。二是深化民主决策制度。以“民主、公开、公平”原则为指导,结合“村官答疑”、“村级重大事务票决制”等创新做法,对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及时召开村(居)民代表大会共同商议,着力发展基层民主,在党员和党组织之间、党员和群众之间架起“连心桥”,村级事务的决策实现了公开化和民主化,村级事务的管理不断规范化、制度化,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管理村(居)事务的“话语权”不断得到提升。
引导建设致富带头型党支部,增强致富意识。各驻村工作队加强与地县有关部门沟通,充分利用“牧家书屋”、远程教育站点等现有场所设施,帮助村(居)“两委”打造面向牧民群众的“培训阵地”,利用牧闲时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本村和周边村(居)致富能手对本村牧民群众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组织牧民群众前往地区和县城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引导他们掌握1-2门就业技能,提升牧民群众勤劳致富意识、创业致富能力。截至目前,共开展培训班28期,聘请专家授课15场次,培训牧民群众650余人次,劳务输出达450人次,增加了现金收入,调动了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各村党支部充分结合“一村一品”打造本村特色经济,整合强基惠民办实事资金,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其中察布乡卡强玛村预制场年收入达37万元。
引导建设服务高效型党支部,增强服务意识。各驻村工作队牢固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协助推进乡(镇)、村(居)服务站点建设,不断推动乡村党组织一站式、窗口化服务,并在村委会设立“反馈栏”,逐一列出群众所需、所求、所盼,明确帮扶责任人,力争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结合驻村驻寺、城镇网格化管理、“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等,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不断增强村(居)“两委”班子服务意识。截至目前,与贫困户、困难党员结对认亲交朋友148对,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130余件;联合团县委,县民政局、妇联慰问残疾人、孤寡老人和贫困户183人次。
引导建设廉洁自律型党支部,增强规矩意识。一是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各驻村工作队以身作则,带领村(居)“两委”班子,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区党委“约法十章”、“九项要求”,严格遵守财经纪律、生活纪律,并结合实际制定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明确村集体经济资金使用范围和程序,采取“月汇总、季公示、年总结”制度,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让本村(居)各项决策在阳关下运行。二是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由村(居)党支部、离退休村干部、牧民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实现48个村(居)全覆盖。通过定期走访,收集群众对党务、村务、财务的意见建议,不断增强村(居)“两委”工作的透明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截至目前,共归纳整理群众意见建议59条,整改59条。三是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由县纪检委带队,联合县直相关单位和乡(镇)党委深入各村(居),以开展法制和廉政文化讲座、以案说法、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形式,从身边案例、反腐倡廉新常态和筑牢防腐拒变防线三个方面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案例、深入的剖析和严肃的告诫,使各村(居)“两委”班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思想上敲响了廉政的警钟,不断引导村(居)党支部增强规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