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属于高原亚寒带和高原寒带气候,具有荒漠化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草甸生态系统。近年来,由于气候干燥、全球气候变暖及人为原因,草场荒漠化、沙化严重,植物很难存活,当地水果蔬菜常年面临短缺状况。
为化解这一民生难题,气象部门精准定位切入口,聚焦阿里地区农作物种植的集中地——普兰县。通过阿里 地区气象局的积极争取,在中央财政2013年下发的《“三农”服务专项实施方案》中,普兰县被确定为该项目的实施县,着力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 “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
2014年,阿里地区气象局又强化与县级农业部门的协作,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大力帮扶20万亩以上人工种草场基地及蔬菜种植大户;建立点对点的产品提供和信息传送渠道,及时提供农业气象监测、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以及农用天气预报等信息。
阿里地区的噶尔县昆莎乡的蔬菜大棚合作户周金鹏说,以前他卖的蔬菜都是从拉萨运过来的,运费高,烂得多。现在在这里种了200亩的大棚蔬果,利用气象局提供的天气预报以及送到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这些蔬果基本没有损失。成本低了,价格也便宜了,销量自然也提高了。
气象护航生态不仅脚踏实“地”,还不忘抬头看“天”。据阿里地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心主任达尔杰介 绍,阿里地区常年干旱,为保护无水草场的牧草,调节小范围生态环境,人工增雨(雪)作业的开展是合理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重要手段。目前,该中心设立了4个 固定作业点、1个移动作业点,作业影响面积达65平方公里,在人工增雨和冬季防雹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多措并举,切实改善了阿里的生态环境。“4·25”尼泊尔地震也给阿里普兰县、改则县带来了影响,阿 里地区气象局及时制作了《普兰地震灾害气象服务专题预报》《改则地震灾害气象服务专题预报》,对普兰、改则两县的灾后重建及生态系统的恢复给出了指导性的 意见和建议。红柳花为阿里地区特有植物,今年6月,阿里地区气象局增设了红柳花专题气象服务。“红柳花节”游园活动已成为阿里地区狮泉河最靓丽的风景,每 年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如今,阿里普兰县、札达县已建成多家农产品生产基地,札达县的苹果、普兰县的西瓜成为西藏的特色农产品,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