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  五位一体建设 |  党的建设 |  重点工作 |  地委文件 |  干部人事 |  民族团结 |  援藏专栏 |  人民团体工作| 视频中心| 各县动态 |  区内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援藏专栏--援藏人物
英雄的光辉
来源:阿里网编辑部  更新时间:2015-01-28  作者: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沉痛怀念陕西援藏干部、原噶尔县委书记张宇同志 

 

    又是一年清明节,在世界屋脊的屋脊,来自陕西三秦大地的年轻人,像往年一样自觉到狮泉河北侧山坡上的烈士陵园祭奠。这次祭奠,大家的心情格外沉重。因为援 藏干部群体里少了一位援藏干部,他永远也来不了了。他的名字叫张宇,是原噶尔县县委书记。为了阿里的发展稳定,2012年8月22日,张宇同志因病、因累 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永远离开了我们。援藏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缘分,大家亲如兄弟。在这个庄严的时刻,大家一起将张宇来缅怀。


    戴眼镜的“兵马俑”
    张宇是陕西岐山人,身材魁梧,为人和善,朴实憨厚。有一次,自治区一位陕西籍领导到阿里调研,抽空看望陕西援藏干部。当大家聚在一起时,这位领导开玩笑 说,“大家都像兵马俑”。我打量了一下,看着张宇最像兵马俑。不过,他在陕西人诚实本分的品质上,又多了几份锐气。他向领导介绍县情和工作情况时,就像说 自己家里的事情一样,娓娓道来,有条不紊。既思路清晰,又不乏幽默。可以说,这位陕西汉子,既能干又会说。


    张宇很关心大家,在我们面前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兄长。他是我们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党支部副书记。在大家一起聚会时,他经常说,“能来援藏是组织对我们的信 任。机会难得,一定要做点事情,留点什么”。张书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到狮泉河,进门楼之后你就会见到公路两旁生长着人工栽植的红柳,俗称“景观 大道”,在荒凉的戈壁上使人感到一缕生机。出昆莎机场后,你会看到一排崭新的安居房,藏族牧民正在家中感受张宇书记给他们带来的温暖。


    张宇乐于助人,情趣广泛。刚到阿里不久,在张宇家里聊天。当他听说我想学藏语时,很高兴,耐心的告诉我学习方法。临走,他送我一本《日常藏语一本通》。这 本书至今,我还保存着。惭愧的是,藏语学习进展不大。张宇在任前培训2个月中,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日常交流,并且会唱藏歌。到现在两年过去了,我也只会一两 句日常用语。张宇不仅学藏语、唱藏歌,而且练书法、打太极。在一次聚餐时,他说,“在高原地区要保重身体,适当的锻炼;身体一定要搞好,否则组织不要、老 婆不要,就麻烦了”。听着这话大家都笑了。


    忠诚的守卫者
    阿里与印度、尼泊尔边境线长达1116公里。盘踞在印度的达赖分裂集团,老巢就在山那边不远的地方。因此,在阿里保卫边疆、维护稳定是硬任务和第一责任。 在维稳工作上,张宇继承发扬了“党政军警民联防”的传统做法。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就是改善民生促和谐。通过改善民生,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生 活质量,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使老百姓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在中央财政资金和陕西援藏资金的有力支持下,张宇提出了在扎西岗乡建设边境示范村的构想。 扎西岗处在中印边境,距离地区首府狮泉河镇只有80多公里。“要把山这边建得比山那边好,这边的人比那边的人过得舒坦。对比一下,农牧民就有了优越感。有 了优越感,就有自豪感和归属感,我们的工作就好做了”。在阿里地委、行署的大力支持下,张宇狠抓落实,扎西岗典角村“边境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经过一年 的努力,今年8月住房工程胜利完工。一排排崭新的二层楼房耸立在边境的荒滩上,着是惹眼,着是提气,着是靓丽。8月底,喜迁新居时,典角村65岁的老村支 书嘎玛次仁心情格外沉重。因为他得知为他们盖上这些房子的县委书记张宇已经病逝了。“张书记来到噶尔之前,我这辈子从来没有想过能够住进两层高的大房 子,”他红着眼睛对记者说,“可是现在我们马上要搬进去了,他却走了,看着这些房子,我就想起了张书记和蔼的面容,想起了他为我们做的一件件好事……”说 着说着,老人哽咽了,黄豆大的泪珠从布满皱纹的脸颊上无声滑落。


    张宇始终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2011年2月,噶尔全县普降暴雪,平均积雪厚度达30厘米。听说灾情,正在陕西休假的张宇立即返回噶尔投身到抗 雪救灾工作当中。从返回噶尔的那一天起,连续四天,张宇同志都没有回过家,和同志们吃在一起,奋战在一起。他不知道多少次摔倒在雪地里,但爬起来后继续往 前走。几天的超负荷、高强度工作终于使张宇书记病倒了,但他仍然坚守第一线,一边打点滴一边指挥抗雪救灾工作。


    发展的推动者
    2010年,阿里国民生产总值为18.52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为3450.9元。阿里不仅与内地无法相比,就是和西藏其它地区相比差距也非常大。可以 说,阿里是西藏,乃至全国最落后的地级行政区。发展关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关乎民族团结与和谐稳定。如何发展?张宇结合噶尔县以牧业为主的实际,提出了 “建设藏西中心城市、阿里经济强县、边境模范县”三大战略目标,确立了“以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县域城镇化,为经济强县搭建平台和载体;以发展农牧区和城镇经 济为两翼,起飞经济强县建设,促进噶尔县域城镇化和工业化;以边境模范县建设为中心城市建设和经济强县建设提供社会环境保障”的工作思路。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扩大了人工种草面积。牧业是阿里的支柱产业,但这里石头多绿色少,草场承载能力低,大量牲畜因为冬季缺草而死掉。人工种草很有必要。但 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种草,像个神话,因为专家经过考察论证后说不可能。倔强的陕西人不服这个理。从第四批援藏干部开始,开始探索人工种草。他们从陕北 把紫花苜蓿带到阿里高原。经过一次次的失败,终于探索出用塑料薄膜栽种紫花苜蓿的经验。紫花苜蓿的种植,改变了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张 宇到噶尔后,发现人工种草好,但面积有限,无法满足需要。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噶尔紫花苜蓿等人工种草面积提高到了3万亩,初步形成了噶尔河谷短期育肥带, 年育肥牲畜5000只,加木村、索多村、噶尔新村等奶牛养殖点初具规模,奶牛存栏达200余头。为了鼓励农牧民种草,张宇采取措施:由政府提供技术、草种 和肥料,村民自己种植、收割,并由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动员,同时引进奶牛,帮助牧民们发展奶畜业。这一举措深受欢迎。52岁的噶尔新村村民加参是位低保 户。在张宇和乡村干部的帮助下,去年加参种植了 20亩紫花苜蓿,由于管护得当,当年就成活。“奶牛吃饱了,牛奶产量猛增到日产 15公斤,一天就能赚 180元。”加参高兴得合不拢嘴,当年就脱了贫,第二年还买了拖拉机,并将牧草面积扩大到 40亩。


    除了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张宇积极争取援藏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他邀请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参与设计,创办了占地300 亩的狮泉河生态产业园,全面打造以极地特色高端产品为主导的省级以上综合开发区,推进噶尔县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目前投资1500万元的西藏天鑫混泥土项 目已开工建设;按照“发展城郊畜牧养殖种植业”的整体发展思路,建设噶尔县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利用援藏资金200余万元建成的一期工程的30座温室大 棚已经投产,极大地丰富了狮泉河镇蔬菜供应;提出以“心中的阿里,阿里的中心”为主题,打响“象雄文明故地、世界屋脊明珠、喜马拉雅一城、藏西中心城市” 狮泉河城市形象,把狮泉河建设成为藏西旅游集散中心,目前投资700万元的噶尔县旅游集散中心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并编制了《噶尔县2011—2020年 旅游发展规划》,投入援藏资金推动加木村红柳公园、那木如温泉等景点建设,2011年实现旅游年收入78万元。


    张宇的辛劳没有白费。在第六批援藏工作的带动下,噶尔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较过去均呈现出大幅度增长:2011年底,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43亿元,同比增 长18%;县级财政收入完成2158万元,同比增长6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同比增长23%……


   
最后的挣扎
    张宇对自己要求很高,不仅工作上要争创一流,德、能、勤、绩、廉各方面都要做出表率,做到尽善尽美。为了实行噶尔发展目标,他经常不辞辛劳地往返于阿里与 拉萨、陕西之间,请专家、跑项目、要资金,一趟下来辗转几千公里;无论酷暑严寒,反复到项目一线督促检查工作,仅昆莎乡的人工种草基地一年里就去了数十 趟。


    8月12日,张宇从内地协调项目回到阿里,也是带病返回阿里。身患感冒多日,到了噶尔县,他没有停下来休息,当天下午就投入到工作中。上班后,首先听取了 索朗次仁县长两个小时的关于全西藏自治区牧区人工种草现场会筹备工作的汇报,并做了具体安排。这是一次全自治区的大型会议,自治区领导,还有7个厅局领 导,全自治区27个县的县长或主管副县长都来参加。之后,又听取了程文杰关于县委综合楼项目建设的汇报,并一起研究修改方案,要求最快拿出定稿,争取9月 上旬开工。下午7时,他接待了阿里军分区领导,并进行会谈和宴请。当晚就人工种草现场会和县委综合楼进展又进行思考,还列出了多条应注意问题。


    13日到14日集中精力筹备人工种草现场会。听取了典角边境模范村建设项目的进度汇报。下班后又把有关部门领导叫到宿舍,研究6个重点项目的落实及竣工安排。


    15日上午,去现场调研高效设施农业;下午,筹备阿里地区党建工作现场会(在噶尔召开);会后又和县委政法委一起研究当前的维稳工作及细节。


    16日全天都在检查,首先是人工种草现场会的各项进展,其次检查国道沿线环境治理。


    17日到23日是西藏的传统节日—雪顿节,全体干部放假。18日到19日张宇挨个慰问藏族干部,还专门到副县长巴桑央宗家去,她的女儿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张宇非常兴奋,大加表扬。20日上午,慰问驻军;下午安排部署“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


     21日阿里地区党建工作会议在噶尔县召开。张宇穿了一件薄西装,现场忽然刮起很大的风,他对随行人员说自己背疼得厉害。现场的《阿里报》记者发现,由于衣 着过少,在寒风中他冻得有些发抖,但仍然一丝不苟地向与会代表介绍噶尔县的基层党建相关情况,直到会议结束才返回。当天晚上接待一个工作组后,张宇赶紧到 医院输液,到凌晨,感觉好一些了。他对陪同他的县委办主任普布加措说:“我没事了,大家都回去吧。”


    谁知,8月22日上午,当他再次被发现时已经倒在地上。


    张宇倒在地上,头在门口,身在门里,门里花盆上的叶子碰掉了几片,……


    这说明,张宇临终前曾进行过思想斗争和身体挣扎。开门之前,他明显感到身体不适。但他不想在深夜打扰别人,宁愿自己坚持。他总是替别人考虑的多。本来一个 电话就可以将他拯救。他想打开门透透气,也许好一些,因为缺氧是高原的一贯杀手。可是,在他打开门的瞬间,终于因体力不支而跌倒,并抓落了几片绿叶。倒在 地上,他已不能发出响亮的声音,身子向前挪了挪,头勉强伸到门口,就动不了了。援藏干部都住在各自的单位宿舍,独家独院,相距较远;就是房间里发生天大的 事,别人也不知道。在漫长的黑夜,只有灿烂的星光照耀着这呕心沥血的身躯,野狗的叫声在空旷中淹没,他的意识开始模糊……


    他用自己的生命阐释了对党的忠诚,阐释了先人后己的高贵品质。


    张宇是怎么去世的?许多人疑问。我听到噩耗,感到非常震惊,非常难过,非常惋惜。在我印象中,他是个身材魁梧、举止得体的陕西汉子,他怎么会突然倒下呢? 我的第一感觉,他是累死的。当然,军医检验他为心肌梗塞至死。但我仍认为,他是因带病坚守、忘我工作、身体透支而过劳致死。


    英雄的光辉
    张宇的躯体倒下了,耸立起一座精神的丰碑。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优秀的县委书记,援藏干部的楷模。从阿里、西藏到陕西、宝鸡,都为张宇追授了荣誉,给 予了高度赞扬。但评价最高的,还是噶尔县老百姓,两年来生活的改善,使他们对张宇感恩戴德。噶尔县县长索朗仁增对记者说,“张宇务实为民清廉,是西藏和陕 西人民的好儿女,是党的好干部,噶尔人民的好书记,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8月份,是西藏、阿里最温暖的季节,牧草最丰盛的季节,风景最美的季节,也是青稞成熟的季节。但是,在世界屋脊的屋脊上,在高寒缺氧的现实前,周围万年不 动的雪山提示您:在蓝天白云下,在宁静的戈壁滩上,就像感冒会夺走生命一样,处处充满着危机;在高原上行走如履薄冰,须谨慎前行。


    不过,“保卫边疆,巩固团结,促进发展”,这个使命大于天;“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生存极限”算什么。选择了援藏,就是选择了光荣,就要能吃苦,能忍耐,讲团结,讲奉献,争创一流。张宇用生命解读了援藏精神,是陕西援藏干部学习的楷模。


    在灰色的8月,在传统的雪顿节,这位身材魁梧的陕西汉子化为灰烬,魂归故里,感动阿里、西藏,感动三秦大地。众人悼念,众人敬仰,众人传颂。


    有一副场景令人难忘:15岁的儿子抱着父亲的骨灰,仿佛抱着父亲的过去,不肯放手;但他目光沉着,步伐坚定地向前走着,……。也许,有了父亲的教导,路还要靠自己走。


    在烈士陵园前没有张宇的墓碑。但是,在噶尔老百姓中,在阿里人民群众中,有张宇的口碑。人们都知道,他是对口援藏以来第一个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援藏书记,也是陕西第一个献身高原的援藏楷模。


    从李狄三、孔繁森到张宇,到无数献身高原的英雄们,就像灿烂的星辰,照耀着广袤的荒漠,眺望着遥远的家乡。


    英雄的光辉,激励着建设边疆、奉献高原的勇者,激励着爱党爱国、勤奋进取的人们。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中共阿里地委宣传部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